第三十一章(2 / 2)

桓容 来自远方 2462 字 26天前

“难啊!”

桓容捏了捏额心,当真是感到头疼。

“备下一份厚礼。”左右思量,桓容决定暂时不要硬碰硬,“到盐渎之后,遣人送到陈氏府上。”

先礼后兵,实在不成再想办法。必要时,桓大司马的旗帜可以扛起来。毕竟渣爹那边还欠他

一份债。

算算时间,送信人应该到姑孰了吧?

阿黍又倒一盏蜜水,拿起蒲葵扇轻轻摇着。

想起新会蒲葵的故事,桓容更想叹息。

不出门不知行路艰,不做官不知仕途难。想想谢安的名人效应,再看看现下的自己,委实是一言难尽。

路再远也有走完的时候。

临近傍晚,车队终于抵达盐渎县城。

听到护卫禀报,桓容推开车窗,望一眼窗外情景,登时眉间皱紧,转向车前的护卫,满脸三个大字:你逗我?

盐渎乃是古县,西汉时自射阳县划分。经两汉、曹魏至东晋,该地遍设煮盐亭场,水道四通八达,河上十之八-九是运盐船。

在桓容的印象里,盐渎不及建康繁华,至少也该同京口旗鼓相当,眼前这情景算怎回事?

一座县城连城墙都没有,城门就是两个石墩,路过的盐亭长满野草,城内的民居散落破败,城外的水田无人耕种,这都该如何解释?

“此地真是盐渎?”

“回郎君,确是。”府军半点不意外桓容会有此问,当即回道,“苏峻之乱时,建康遭匪,盐渎亦曾被几次劫掠。此处匪患最为严重,自乱后荒废,城东十五里才是百姓聚居之处,流民村落还要更远些。”

经过府军一番解释,桓容方才恍然,当即下令车队东行。

经过一处废弃的建筑,知晓曾是县衙所在,桓容难免唏嘘。又听阿黍道,南康公主给他的田地多在附近,桓容半晌没说出话来。

“阿母准备的不是田地?”

“自然是田。”阿黍解释道,“只是多年未曾耕种,需要重新开垦。”

桓容:“……”

“郎君,此乃吴姓之地。仓促之间能得上田十顷,中田十五顷已是殊为不易。”

“我知。”桓容搓了下脸,看向沿途经过的破败民居,深吸一口气,道,“这些房屋也归我所有?”

阿黍点头。

“好。”桓容推开车门,大声道,“停车!”

“郎君?”

府军和护卫不解其意,见桓容推开车门,唯恐他脚踩落空,忙一把拉住缰绳,车队立时停住。

“郎君有何吩咐?”

“不去城东。”桓容弯腰走出车厢,站在车辕上,吩咐道,“收拾县衙,清理民居,留在此地!”

“郎君可是累了?要暂时歇脚,仆等可建木亭,远胜此等旧屋。”

桓容摇摇头。

“我既为盐渎县令,自当在县衙起居。尔等跟随于我,也当在此常住。”

啥?!

府军迟早要回京口,惊讶之后也就算了。护卫和健仆齐齐愣住,看着摇摇欲坠的土墙木房,再看看满脸坚毅的自家郎君,集体失声。

郎君这是要做什么?

不等他们想清楚,桓容令阿黍开箱,取来市货的布帛和少量钱币,令健仆随府军往城东交易,招收当地百姓前来城西。

“言明修建县衙房屋,每日一餐饭,十五日后可领布或铜钱。”

“诺!”

健仆领命,清空两辆大车,由熟悉的府军带路,挥鞭消失在蔓草之间。

桓容跃下车辕,询问掾吏县衙大致是怎样布局,随后令健仆清理出两三处院落,暂时作为歇息处。

听到动静,陆续有人走出破屋,都是蓬头垢面,衣衫褴褛。

知晓是新任盐渎县令当前,众人表情仍旧麻木,只在健仆取出干粮时双眼发亮,不自觉的咽着口水,喉结上下滚动。

健仆带一名男子上前回话,桓容见其满面泥土,骨架高大,人却瘦得几乎脱形,当即递出半碗水,一碟干粮,问道:“你等可是盐渎县人?”

男子没有回话,径直抓过盘中谷饼,三两口吞下肚,又端起水碗一饮而尽,似回味般舔着嘴唇,沙哑道:“仆等祖籍渤海南皮,遇战乱渡江,所携家财俱为流寇劫掠,方才流落至此。”

“听你言谈应是读过书?”

男子点点头,接过小童递上的布巾,擦净脸上污泥,竟是五官深邃,格外的俊朗年轻。

“回郎君,仆曾祖姓石,曾为阳平太守。仆同族人离散,全家为胡人囚困,为保存家人性命,不得不于胡人帐下为官。后遇良机,挑动部落内乱,才得幸逃脱南渡。”

话至此,男子的表情愈发羞愧。

同胡人为伍是永远抹不去的污点,即便有族人在建康,他也不敢上门认亲。

桓容继续问,男子继续答,半点没有隐瞒。最后道出其曾祖的亲兄弟姓石名崇,就是和王恺斗富的西晋大壕!

“你确定?”

“回郎君,仆怎敢妄言先祖。”

换句话说,现下的年月,除了别有用心,没谁会乱认祖宗。

看着眼前的石劭,桓容艰难的咽了口口水,突然意识到,自己时来运转,倒霉到极点之后,终于开始捡宝。